“绿翠教育+”的空间重构与创新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位于珠江南岸,毗邻广州塔,是城市核心区域的未来学校。学校现有滨江东和怡乐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48个教学班,在校师生两千多人,是广州市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和未来学校的示范中学:在学校特色建设、教育品牌、智慧校园、智慧课堂、课程创新和“素养实践场”空间重构上,成为教育实践的先行者。

    未来学校是与时代同行、追求品质,实现课程、空间、数据的教育链重组和再造的生态学校。未来学校将在思维模式、学习方式、交往形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为适应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深度体验、全息沉浸、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全息生态空间,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技术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课程创新、空间重构与数据服务实现教育的万物互联,给未来学校的发展注入生命力。

    今天,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谈未来学校的发展,为时并不早。在地球村的时代,当未来学校促进传统学校全面发展时,世界各国已经重新思索和定位学校和教育的未来。学校需要站在一种高度——基于核心实践,探讨未来学校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知识都是有力量”,而是发展到“信息化的知识一定是有力量的”,它聚焦的课程创新、空间重构和智慧数据,都会为未来学校的深入发展提供原动力。

    课程的创新奠定未来学校的核心方向

    未来学校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在学校里,课程的创新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大信息。课程的创新是学校变革的第一发动机,决定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课程是生命成长的跑道”,这是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高度融合的产物。未来学校的课程是个性化的定制,围绕学生的真实成长形成菜单式课程体系,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未来的课程创新是因材施教、因能施教的主渠道。未来学校在课程重构与创新的深度,决定学校课堂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强度。未来学生在课程参与中,将会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融通到每一个课程学习中,这为学校课程的设置和重构提供了创新的源泉。未来学校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撬开未来育人模式,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将实现知识的内涵与边界无限拓展,让未来学生在实践的海洋中,能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索,认知与感悟更多的课程和时空。在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里,信息技术又让每一种课程在“混合学习+实践场”的基础上,增强时空的体验和开拓,带动未来学校向实践的维度迈进。学校不仅全面改变学校和学生,还让课程体系或课程组群的创新不断加强。未来学校需要具备更多元、宽维度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提供新的发展方式,满足深度学习的需要,实现学生多元化、适性化、个性化的成长。

    未来学校的课程创新是跨学科整合。在课程的创新里,发展对象会加快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突破校园空间的限制,沟通校内外的有效资源向个性化成长靠拢。在课程的主导下,学校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课程内容的融合化和信息化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将会形成“空间聚合”和“数据汇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创新:课程学习内容的深度化、教学目标的科学化、教师成长的专业化等,都会成为未来学校的内涵创新。“绿翠教育+”既是核心教育品牌打造,又是学校课程体系创新,让课程助力在回归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未来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在未来学校里,为满足未来学生的成长需要,改变学校有限的必修课程是关键。因为在传统学校里,课程的发展是全面滞后与僵化的;未来学校的课程是机动和适性的,会在校本课程中取得无限突破,让课程有更多的呈现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坚持以课程创新为中心,研制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多元组”,研制大班化和小班化互相融合的“课程群”:形成课程“动静相宜”的成长示范,让学生在课程中培育素养、塑造品质、定位自我和规划人生。

    空间的重构是未来学校的核心实践

    未来学校的基础是空间的重构。传统学校曾被批判为“围墙内的教育”,没有空间的感性;信息化学校是“开放式教育”,革新式的转化了学校围墙,让育人、实践和成长空间的扩度实现了无限可能性。学校固有的空间被技术打破,内外的空间出现了一体化的重构,人的实践与成长空间被信息化无形的手无限地延伸和缩小,多元空间实现了未来教育的实践纵深发展。

    未来学校的空间重构是探索多元课程与技术空间的融合。因为技术本身不是一个另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辅助手段,学校调控时空与技术的概念,实际上更多的是让未来学校变为体验学习的一种空间——“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场”。实践场将不再是被课表所分割,而是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空间跨度和广度的高度共融。传统分科将教育的空间碎片化,将知识体系模糊化,甚至变成一种追求更多功利性的东西。当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学校空间时,学校不只是集体的实践场所,更应该是分享成长和开发潜能的地方。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利用实践重构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与成长融合到跨时空、跨学科、跨文化和跨领域之中,坚持信息化达成虚拟化教育,实现了知识边界与认知空间的拓展;同时,学校利用信息虚拟化带来了增强学习者的现场感、对话感和掌控感,让学生实现传统分科无法实现的兴趣和能力的提升。绿翠的空间重构与运作,能够让沉浸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的成长是无国界的”。

    未来学校空间的重构特色表现是师生主导实践。未来学校打破常规的课室格局,让课堂和课程都在可操作和可感知的环境下,让技术融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上,实现未来学生的尝试、体验和探索。学校的每一个实践场再也不是单一功能的实行者,而是多元化、多维度的实践者。绿翠的师生将主导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实践等环节无缝对接,让泛在化的深度学习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因为更多实践空间的发酵重构,将全面落实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培养,给教育的参与者非凡与愉悦的实践体验。

    智慧数据是未来学校的核心服务

    未来学校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师生教学行为,为师生成长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当未来学校用信息资源全面分析、诊断学校生态链时,学校大数据就会高度集中在智慧课堂上,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信息源,完成智慧课堂的数据化,更好地用信息与数据服务与再造学校的教育流程。信息技术渗入课堂,绝不是要塑造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流,而是优化和重组课堂流程的资源,让课堂变得更加智慧。

    未来学校把课堂变成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将根源于个性成长。在课堂前的翻转数据服务上,未来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已经实现了师生知识与能力的交互融合,通过对教学进行数据化的统计和分析、对学生学习进行跟踪,即时进行学情统计,利用信息媒介——“打赏”和“点赞”功能,生成课堂学习的大数据,如师生互动、小组互助、学生互评、考点纠查、笔记痕迹等,为课后的数据分析和服务学生的行为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源。在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里,课堂产生的信息能以可视化形式生成碎片化的知识源,为线上和线下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这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生成无限的教学数据,达成信息合力并对教学对象提供信息服务,真正落实智慧课堂的内延和外联,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未来学校的大数据将成为推动课堂深层次变革的主动力。在基于教育大数据实践的基础上,智慧教育的后期数据达成能够转化为跟进教与学的核心内容。大数据服务能够针对不同学生推送不同程度的网上服务,并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整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测试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校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更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推送方案,对应的是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行为以及学科均衡发展提供真实的依据。在大数据服务与课堂教学高度一致后,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与培训,系统落实到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上,真正实现数据服务学生和成就学生。

    未来学校的发展将是百花齐放的,没有固定模式能够加以借鉴。它既不否定传统的学校根基,又在信息化的引领下把握未来,把课程的创新与空间的重构融入学生的深度学习中,让教育者、学习者或实践者突破时空局限,在学习中、休闲中、运动中、静修中,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吴朝晖 王海涛 谢兴淑)